欧宝app官网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欧宝app官网app  >  正文

我校教师代表参加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时间:2024-05-22 10:08:4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24年5月18日-19日,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召开。本次年会以“通识教育的现状为未来”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100余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专家学者以及通识课程教师等350余人汇聚一堂,剖析中国通识教育现状,探讨通识教育的未来。我校远景学院执行院长牛志萍,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刘晨,通识课程教师李群群、刘玲玲、王维剑、都逢阳一行六人参会学习。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开幕式致辞,他指出通识教育应以价值塑造为引导,学科融通为途径,进行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推动学生对中国与世界、自我与社会的深入理解,养成其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既有怀抱“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情怀与格局,也能积极回应世俗规则与时代问题。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甘阳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联盟的近期工作,通报了理事会成员变更情况,并宣读新加入联盟的11所院校名单。目前共有83所高校为联盟成员单位。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打开边界,即打开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和学校边界,利用AI拓展知识领域,使人更具创造力。他强调,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传授显性知识,更要注重默会知识的建构。他从“知识与大学演化”“人工智能对大学的挑战”“人类的知识活动”等方面阐释教育的真正意义,引领大家关注回归教育的根本面向;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分享了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的成就,从“回到事物本身”“身心一体,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化孤独为共同”三个方面提出养成丰富人生经验的通识教育;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以人工智能为背景,讲到教育正在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分享了超越“知识积累”模式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从涵养学识、有效互动、深化实践三个方面提出“通识教育让学生神采飞扬”的措施。

此外,大会还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姚新、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刘猛、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等作主旨报告。13位通识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各自分享各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做法,从不同角度回应如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

下午的会议为分论坛研讨,包括“经典文本”“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人工智能”“通识与拔尖人才培养”“书院制建设”和“科学与人文”六个分论论坛。嘉宾们纷纷结合自己的教育深耕领域及实践经验,以恳切的态度、有深度思考力的追问,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未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为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开展、探索通识教育的中国道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创辉煌。

本次会议上,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分享的关于通识教育的建设经验,老师们深受感触。在开阔眼界,收获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思考我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未来,我们将立足自身发展,借鉴优秀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我校特点的通识教育之路。


参会教师心得

本次中山大学通识年会之行,是一次身心和认知上都获得巨大能量的通识之行。一来,我对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缘起及现状有了一次结构性认知的加深,对大家所面临的问题处境和教育情怀共勉共情;二来,通过与众高校的沟通对照切身感受到了泰科本身在通识教育上的优势,这增强了我对教育事业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热情和勇气。山海虽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一起一路生花,博雅绽放。

——电影评论中心刘晨

我认为最深刻的一点是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从涵养学识、有效互动、深化实践三个方面提出“通识教育让学生神采飞扬”。技术发展步步紧逼,体力、脑力工作不断被替代,人的生存与价值受到严重挑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越来越内卷。但人的意义在于创造,大学期间更应该凸显人的精神价值和创造力。特别是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在专业知识上的内卷更不占优势。如何让我校学生弯道超车,通识教育发挥了它的优势,让每个学生成为精神自由的创造主体,让学生的大学生活神采飞扬。

——通识教学部李群群

本次参会很多专家都提到了一点共识:人工智能时代更加需要通识教育,这样更加让我意识到通识教育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要利用好AI等人工智能,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边界。但我们也要警惕防止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成为答案的“伸手党”。

——通识教学部刘玲玲

印象最深的是甘阳老师,他作为大会秘书长虽然主要讲了行政事务,但提出的观念很犀利。在“内卷是大学的癌症”这个带着讽刺的说法之后,他举了某些国家实行四天工作制的例子。综合起来看,他是提出了社会环境、生产力等因素变化之下,人的价值和教育的目的是否要随之调整的问题。这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比通识教育本身更为基础。另一个对我来说有冲击力的观点,来自清华大学的梅赐琪老师。清华大学做出了逻辑严整的通识课程体系,但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原本为着打破专业和功利性壁垒的通识课,是不是还应该以成体系的课程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如果不是,那该怎么办?

虽然这两种观点都没有任何答案,却让我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通识教育本身。

——蓬莱科幻学院王维剑

有幸参加第七届通识联盟年会,学到了很多关于通识发展内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话题,人工智能的出现比如ChatGpt对通识教育是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呢?这个问题在之前也一直困扰着我,但当我听到各教授专家的观点和分析后,我确定了它的出现对通识教育并不会有很大的威胁,而要想教育能够变得更好,应与AI相融合而不是相排斥,就像香港岭南大学的姚教授所说的那样,通识教育强调个人发展,能力提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AI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使用它,并提供相关人工智能的课程,以这种方式将AI很好的融合到教学中去。

——远景学院都逢阳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