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教研活动】集团通识教育顾问潘迎春教授指导我校历史哲学课程建设

时间:2024-07-12 13:11:3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为着力推进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历史哲学课程教学设计,6月6日-6月7日,通识教学部邀请集团通识教育顾问,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潘迎春教授来校指导工作。

课程建设汇报和交流

6月6日上午,潘迎春教授听取了教师本学期教学成果汇报并给予指导。侯宁老师介绍了《世界史》课程情景剧改革计划,以科幻时间机器的方式让学生想象穿越到历史情景中,围绕课程内容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选择,在模拟中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此外,他还提到让学生演唱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歌曲,以此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潘教授认为该设想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确保设置效果,例如,增加选题背景介绍,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此外,她建议结合其他历史哲学课程,把课堂情景剧和山东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打造课程特色。

赵永光老师汇报了《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创新的探索。一是,开展移动课堂,于学校旁的河边进行教学,从中体悟中国哲学的魅力;二是,课堂角色扮演,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故事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督促学生学习和阅读原著。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上台表演胆怯、改编剧本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教师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导出课程内容,把问题拆解成容易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潘教授建议,在课程设计中把通识游学、情景剧表演、第二课堂等课外实践纳入课程,成为课程设计的一部分;借助教研教改项目,对教科研成果进行凝练。

尹小东老师介绍了《西方哲学史》课程的建设情况。针对学生反应的课程难度较大、较抽象、与现实结合不密切等问题,尹老师从人生价值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结合自身经历教授学生中国古人的修身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哲学课的意义。潘教授指出,在降低授课难度的同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哲学的无用之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意义,使每一堂课都成为教学生如何拥有科学思辨精神的哲学课。

6月7日上午,潘教授对《正义论》的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改革等情况进行了指导。冯梦龙老师借助逻辑游戏、美国黑人犯罪的问题、电车难题、欧洲疫情期间的正义选择、电影十二怒汉中的正义观等经典案例从教学设计、学生反馈、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潘教授指出,在建设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教学案例进行提炼,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案例库的教学目标,明确案例服务的章节等。她还提出,传统的点名式考核学生的出勤显得僵化呆板,可采用课堂问答、课堂测验等灵活的方式替代。

一流课程和思政示范课建设

《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一流课程建设和思政示范课建设是本次指导的重点。6月6日下午,潘教授走进历史哲学课堂进行随机听课并反馈听课情况。她重点强调,历史课堂不仅要讲授史实,更要关照现实、突出历史背景和逻辑。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结合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案例展开,让学生增加现实感。

6月7日下午,何鹏程老师介绍了《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一流课程建设情况。团队以历史专业教师为主,跨专业背景教师较多,具有专业互补的优势。目前,由于团队建设处于初期,如何做出团队特色是我们重点考虑的方向。此外,他还展示了一流课程的申报材料。潘教授针对申报材料进行了指导,她指出,一流课程申报要有针对性和明确的主题。申报材料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手段等内容的撰写应反映真实的课堂教学。在课堂导入、案例介绍等环节,应迅速切入主题,重点讲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发展过程,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

李金铭老师介绍了《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中翻转课堂的开展情况。她指出,在人数较多的班级,翻转课堂实施情况不够好。潘教授认为,由于课堂人数过多,翻转课堂实施难度较大。如果课堂人数较少,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让所有同学参与进来。但是考虑到学情,翻转课堂实施次数不宜过多。

最后,冯梦龙和侯宁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这学期双师课堂的课程设计。潘教授从设计思路、内容详略、图片运用,故事、图片等与主题的联系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本次交流研讨重点明确、主题清晰,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方向,为下一步一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引。下一步老师们将按照研讨内容改进课程内容,完善相关材料,力争取得实效。

微信公众号
Baidu
map